您的位置:四川統一戰線 > 同心人物 > 正文
      【同心人物】楊丹:心系高等教育事業

      深耕高校四十載,楊丹以信念、擔當、創新為關鍵詞,不遺余力躬身教書育人和高校建設發展的事業,將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宗旨踐行如初。

      楊 丹、男、漢族,1962年5月出生,籍貫重慶銅梁。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西南交通大學校長等。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運籌學與系統工程等研究。主持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重慶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重慶市重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專項等項目30余項;在國內外期刊和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50余篇,出版《制造系統工程》、《制造自動化》等專著;先后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重慶市發明一等獎等,四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擔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期間,大膽開拓進取、勇于改革創新,為學校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5年6月加入九三學社?,F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主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曾任重慶市第二屆政協委員,重慶市第三屆、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重慶市第五屆政協常委,重慶市沙坪壩區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十二屆政協副主席。

      學海無涯,師者為舟。深耕高校四十載,楊丹的履歷簡潔而厚重。他以信念、擔當、創新為關鍵詞,不遺余力躬身教書育人和高校建設發展的事業,將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的宗旨踐行如初。

      迎著科學的春天前行

      “我對于科學的向往與追求,源自于‘科學的春天’。”回憶起在重慶云陽縣度過的青少年時代,楊丹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1977年恢復高考,正值高二的楊丹敏銳地感受到,高等院校招生方式的變化,是廣大知識青年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重大機遇。次年1月,《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發表,陳景潤這樣一心追尋學問的科學家重燃全社會對科學技術的熱情,也成為當時有志青年的偶像。在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發出“向科技進軍”的號召,猶如春雷震動神州大地。在學習資源還很匱乏的年代,楊丹尋找著各種課本、學習輔導資料,如果借到了一本文革前的學習資料更是視若至寶,通常會花幾天時間把主要內容抄寫下來。他如饑似渴地彌補基礎知識、提升學習成效,自學能力得到極大磨煉。功夫不負有心人,楊丹當年高考中名列全縣前茅,考入重慶大學,自此開啟了求學、執教、建設高校的數十年生涯……

      在上世紀80年代,高等學校成為積極響應改革開放號召、致力培養各種專業人才的主陣地,更是感知和追趕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的橋頭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既是青年學子對前途的期許,更是國家發展亟需專業人才的呼聲。

      就讀于重慶大學計算機與自動化系期間,楊丹懷揣“學以致用、振興祖國”的信念刻苦學習,奔走在操場、教室、圖書館、食堂、寢室間。成績優異的他順利考上碩士研究生,在應用數學和運籌學中孜孜探求最優化的理論與應用,為教學、科研打下了堅實基礎。1985年留校任教后,楊丹投身本科生教育和科研工作,隨后繼續深造,在讀博期間成為副教授。受到重慶大學許香谷、徐宗俊教授等九三前輩的感召和同學的影響,楊丹于1995年加入九三學社。這個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民主黨派以“愛國、民主與科學”為主旨,成為伴他前行的精神家園。1996年6月,34歲的他被評為教授,這無疑是對他教學成績和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

      從工科到理科再到工科,楊丹博士階段的研究方向是柔性制造系統(FMS),迄今為止該領域仍然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集數學建模、工業軟件和制造技術等交叉融合的研究領域,由此也開始了他與軟件系統、軟件工程的不解之緣。1997年,他成功通過教育部的選拔,赴日本電氣通信大學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博士后研究。從事科研教學數十年,楊丹主持和參與了包括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重大項目,在國內外期刊和高級別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榮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多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發明一等獎等,并承擔了多項政府部門、重點企業的軟件研發工作。

      潮平兩岸闊,楊丹的教育科技之路東風正好。他以“當代畢昇”、九三學社社員王選院士等為“偶像”不斷自勉,最終卻并沒有僅僅從事科研與教學,而是在學校發展中擔職盡責,走上了踐行科學精神、服務教育事業的奉獻之路。

      植沃土 求創新 育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轉入高校行政管理這條賽道后,楊丹不斷接受新挑戰,把時間精力更多投入到系統性研究“學科、院系、大學、教育”這個既古老又現代、既簡單又復雜的課題并踐行于身,以及教育如何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塑造和行為引導的學理與實踐中。

      重慶大學在世紀之交蓬勃發展,在合并了重慶建筑大學等學校后新成立數理學院,任命楊丹為首任院長。他認為學科、組織、人的融合是首要任務,發展目標要做到“1+1>2”,短時間內就使學院運行走上正軌。2001年,重慶大學獲批成立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他再次毛遂自薦,擔任了創院院長。國家賦予了示范性軟件學院以培養復合型、實用性、國際化的高素質軟件工程人才為目標,擔負振興中國軟件事業發展的使命任務。為此,他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實際和學校特色,由零開始,從制訂教學大綱到教學、實踐、實驗的每個環節的設計、從教材選擇到教師選任等每項具體工作,軟件學院經歷了在白紙上描繪美麗藍圖的創業歷程。楊丹認為,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理念是先導、模式是核心、師資是關鍵、制度是保障。學院緊跟計算機科技發展前沿,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取得顯著成效,學院育人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許多畢業生都在國家或頭部企業信息產業的重要崗位上擔當重任。2005年,在全國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中期檢查中,重慶大學軟件學院排名前十,成為該??焖侔l展的新興學科之一。

      2004年11月,楊丹又被委派到重慶大學新建立的虎溪校區擔任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負責新校區的運行管理,扛起2005級秋季新生順利入學的政治責任。距離開學不到300天,面對一個當時還是鄉鎮環境的新開工工地,要打造一個滿足教學需求和師生生活需求的校園,工作千頭萬緒,困難可想而知。這次挑戰也在于要在兼顧教學科研的同時,轉向以管理為主的工作。楊丹不僅要主導組機構、定制度、招人員等開創性工作,還常常頂著烈日或穿著長筒雨靴到工地上查看進度。通過調研全國各地高校新校區建設情況,結合學校實際,管委會創新提出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和“小機構、大服務”的市場資源配置思路,新校區運轉良好,師生順利入駐,創出了重慶大學建設的“虎溪速度”。

      楊丹歷任重慶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常務副校長,期間分管學校本科教育近10年,不斷深化對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目標和實現路徑的思考和實踐,先后負責創辦重慶大學弘深學院、博雅學院、重慶大學—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等人才培養試驗區,始終圍繞建設完善高水平有特色的的人才培養體系,開展了探索與創新。如博雅學院探索“3+1+2”的人才聯合培養途徑、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立足“高起點、小而精、交叉融合”的工作思路填補了學校人文學科空白,大力開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等。重大本科教育社會聲譽日隆,莘莘學子受益日深。

      2019年,按照教育部的統籌安排,楊丹轉任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執掌這所行業特色鮮明的百年名校。任職大會上,他表示:“我一定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成為一名不負使命的服務者、管理者。”秉持培養“適應未來的創新型人才”的理念使命,他與西交大師生交心交融、攜手共進。正如他在開學典禮上以“新生之路”為題發表演講,鼓勵學子們堅定信念、志存高遠,在跨界、融合、重構中實現求學、研學的沖刺與超越,走好報國之路、擔當之路、革新之路,這也是他與新生的共勉。

      謀全局 擔責任 創未來

      西南交大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貫通中外、交通成和是其一以貫之的獨特氣質,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深深植根于120余年的辦學歷史中。如何讓百年名校不負榮光、跨越新程?楊丹堅定地把目光投向“兩個大局”和軌道交通事業發展的明天。“從擔任校長的第一天起,我就深深的意識到:學校的定位和目標必須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在創建一流的同時要培育更為雄厚的綜合實力。”

      西南交大因鐵路而生、因軌道而興、因高鐵而強。作為中國軌道交通領域辦學歷史最悠久、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資源最廣泛、綜合實力最強的高校,西南交大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創造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史上的多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深度參與了“中國高鐵”國家黃金名片的打造,有力支撐了中國軌道交通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面對百年名校的傳承與發展責任,他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牽引,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為動力,錨定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中長期奮斗目標和“十四五”期間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理工優勢突出、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階段性目標,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行業特色大學轉型發展的新形態、新路徑。

      在對標“雙一流”建設、邁向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的關鍵時期,楊丹認為,以智能化為主要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對世界高等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催生了知識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和人才培養格局的多元化;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需求與“新工科”“新文科”等探索促進了全面、快速、準確地系統升級學習范式迫在眉睫。

      他倡導學校學科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要交通與“智能+”“城市+”有機融合,秉持“學生成就大學、學術引領大學、學者塑造大學、學科定義大學”的理念,按照“工科卓越、理科強基、文科優新、生醫拓展、智能引領、交叉融合”的思路,實施一流學科建設系列計劃,構建起研究型行業特色高校的以能力為重、分類分層卓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成為軌道交通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等工作體系,引領西南交大全校師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促進學校進入發展“快車道”。

      他在任期間,西南交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學校立德樹人成效不斷彰顯,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增至7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增至71門,20個專業通過評估與工程教育認證(總數位居全國第5)。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第七輪總榜單(本科)中位居全國第8。多項關鍵核心辦學指標屢創歷史新高——軟科國際排名上升200多位,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學科從3個增至9個,工程學首次進入前1‰,全球學術影響力從2019年的1455位次上升到2023年11月的775位;國家級人才實現翻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幅攀升、屢創新高,社科基金項目穩步增長,新增自然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科技創新平臺,新增“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準環對稱仿星器”2個大科學裝置,創建西南交通大學—中車時代微電子學院獲批教育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與成都東部新區聯合打造西南交大智慧城市與交通學院,努力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合作教育園區”等……

      2023年11月,在西南交大校長職務更替時,教育部人事司領導高度肯定了楊丹作為大學校長的胸懷與境界,并在代表部黨組的講話中“對楊丹同志為西南交通大學、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付出的辛勤努力,作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這既是楊丹躬耕教壇四十載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他在九三學社工作中一直抱持的殷切盼望。

      楊丹擔任九三學社重慶市委員會副主委多年,調任四川后,楊丹還受命接任了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的主委,擔起了四川九三發展領頭雁的職責。

      談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楊丹認為和高校工作有不少相似之處,“首先還是要做人的工作,做思想的工作,引領廣大社員堅定聽黨話跟黨走、圍繞大局所需凝心聚力,我認為是黨派主委的第一職責。”

      巴蜀文化本出同源,九三人同聲相應。如何發揮四川九三人的傳統優勢、引領青年社員在社務工作中的挑起大梁,是楊丹提綱挈領的執政思路。

      他走訪慰問老領導、老同志,向他們學社史、聊思路,汲取寶貴經驗;他關注和支持社員成長,搭建“書香九三”“川渝青年論壇”“九三·天府科學論壇”“建言獻策大賽”等學習展示平臺,幫助中青年社員們在九三這個大家庭里揮灑智慧和熱情,迎著時代的浩蕩東風,跑出最美加速度。

      汗血長生花果樹,光陰不老拓荒人。在省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楊丹仍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新型政黨制度不斷完善的新時代,始終堅持以科教助力復興,以同心共創未來。

      (黃羽、付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