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統一戰線 > 統戰工作 > 民族宗教 > 正文
      探訪四川民族地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http://www.vaez.cn/  (2024-06-13 09:15:57)  來源:四川統一戰線

      由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開展的“石榴花開天府情·中央主流媒體四川行”活動于6月1日至7日開展。此次活動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見證四川省民族地區團結進步的生動畫卷,深度感受廣大民族地區的飛速發展。

      位于涼山州北部的冕寧縣,因“彝海結盟”而廣為人知。在彝海結盟紀念館,一面“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紅軍旗(復制品),默默講述著近90年前的民族團結佳話。而位于冕寧縣安寧河源頭的大橋水庫,不僅造福著安寧河兩岸的百姓,也同樣續寫著民族團結的故事。

      6月2日,“石榴花開天府情·中央主流媒體四川行”活動走進西昌市建昌古城。記者 王磊 攝

      在西昌市邛海湖畔的建昌古城,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研究館員馬玉萍詳細介紹了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這里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文物分布多達2400余處。“建昌古城是一個非常有包容性的古城,這里既有煙火氣息,又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馬玉萍說,建昌古城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觀史實,讓各地游客在參觀游覽的同時,感悟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認同。

      “我們不管是哪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都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攀枝花市西區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區,曾經收養了4個孩子的彝族媽媽陸學英,用樸實的話語詮釋著自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路南社區黨委書記龐星介紹,社區成立的“我是一顆榴小籽”志愿服務隊,在陸學英的帶動下,600余名各族居民積極加入。尤其是專門開設了一間“陸學英工作室”,充分發揮“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的作用,促進社區民族團結。

      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大力促進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種植水稻是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之一。58歲的村民馬映春說,目前種植水稻的既有附近村莊的漢族居民,也有從二半山區遷下來的彝族老鄉,“大伙住在同一個村里,生活習慣相互影響。在我們帶動下,原先以放牧為主的彝族老鄉也開始學種水稻”。

      2019年12月,德昌縣施行行政區劃改革,撤鄉并鎮,附近山上的彝族村寨被劃入樂躍鎮高豐村。高豐村村民李關秀說,合并以后,大家教會了彝族村民種枇杷,共同致富,“村里漢族、彝族等同胞處起來就像姊妹弟兄”。

      日前,涼山州德昌縣樂躍鎮高豐村村民在給枇杷定枝。記者 王磊 攝

      德昌縣引進的德昌巨星智慧生豬養殖園區項目,總投資超過20億元,每年將為市場提供優質豬肉8.4萬噸。德昌巨星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蔡建國介紹,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每日用工量達2000余人,基本實現了附近村莊每戶有1至2人在項目上務工,“有一個家庭有三個人在項目上干活,三年時間掙了幾十萬元。項目投運后,還有56名彝族青年在這座現代化養豬場做管理或后勤工作”。

      旅游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民族文化在互鑒融通中孕育出的服飾文化之美,備受游客喜愛。在西昌邛海湖畔的大石板古村旅拍門店里,游客能選擇彝族、藏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服飾,體驗、打卡、留影,沉浸式感受民俗風情。彝族攝影師里合說:“人們在挑選不同顏色的服裝和不同款式的帽子時,能夠了解民族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而當遠道而來的顧客把照片分享在社交媒體上,也是在推廣民族民俗文化。”

      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中心學校,課間操與民族文化的結合,讓人拍案叫絕。雄渾的音樂中,孩子們跳起粗獷的“羊皮鼓舞”,充滿激情和生機。這個仁和區規模最大的農村民族小學,依托豐厚的地方民族文化資源,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弘揚以“談經古樂”“羊皮鼓舞”為代表的彝族傳統文化,成功創建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我們會繼續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握文化傳承這綺麗的瑰寶,讓學校在特色發展的道路上大放異彩。”該校副校長張茂麗說。

      在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果彝族鄉三灘村,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傈僳族姑娘谷艷,思考“在更大的視野下”發揚文化。這幾年,她在三灘村建起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嘗試把傈僳族文化元素融入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場景,將傈僳族非遺靜態展示與活態傳承相結合所創建的工作室命名為“阿木詩依”,在傈僳語中意為“彩虹”。

      在她看來,這道“彩虹”是民族文化“出圈”又“出海”的一扇窗。“阿木詩依”傈僳霓裳作品及傳承人多次參加國內比賽、展覽,傈僳族服飾還走上T臺并獲得與國際品牌的合作機會。“一些明顯帶有民族符號的飲食、服飾、用具先后‘出圈’,分析背后原因總能找到受眾內心對于民族文化的共鳴。”她說,是時候將各個民族的文化品牌聯合起來,一起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6月7日,攀枝花市東區蘭尖社區各族居民共慶端午節。記者 王磊 攝

      “端午節快到了,各民族在這里過我們共同的節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蘭尖社區,攀鋼礦業動力廠退休員工鐘金榮很是欣喜。在她身后,社區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舞獅、包粽子、制香囊……為端午節做準備。蘭尖社區共有居民4291人,有漢族、彝族、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6個民族。不論是共有的節日還是民族特有的節慶,各族居民都會匯聚在社區內的民族文化長廊共慶佳節,各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居民也在歡聲笑語中團結緊抱,成為“我們”。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切實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民族工作重要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激發了全社會共同團結奮斗、共創美好生活的熱情,有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呈現新氣象、邁上新臺階,為四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廣泛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來源:四川民族宗教)